(资料图片)
梅子湖作为云南普洱五湖国家湿地公园之一,可算是普洱的一张名片。我常到梅子湖公园散步,完成每天“一万步”的小目标。从梅子湖水库大坝下面流淌着一条小河,小河流入梅园路就正式进入市区,入城后水道多被水泥板覆盖,最后汇入思茅河。
四五月是一年里最热最干旱的季节,在青青河边草之间仅剩一条“水沟”,水沟里水已很小,但没有断流;水不太清澈,但也不算混浊,正适合鱼类生长。我走在河岸上哼唱着“青青河边草、悠悠天不老,野火烧不尽、风雨吹不倒”的小曲,吃着一条老冰棍,很是惬意。
一天早上散步到街道的涵洞口,看到水沟里有一个微微摆动的灰色东西,若不细看还看不到,原来是条大头鱼,多观察一会不远处还静躺一条只是稍小些,像是一对夫妻,鱼身与水底的颜色融为一体,偶尔游动起来水也不会起涟漪,不易让人察觉,可算水中的伪装高手,我拾起一粒小石子轻轻的丢入水里,鱼儿非常敏捷的潜入草丛中,只是荡起一股灰泥,不一会水又恢复了平静。后来我每次走过这里都要观看一会,不愿再去打搅她们,这里成了我心中一道风景线,也勾起我童年的回忆。
“大头鱼”因头较大而得名 ,学名南鳢(lǐ),又称白边鳢、马鬃鱼等,其体黑色或墨绿色,腹部灰黑色,胸鳍略带黄色,具黑色栈纹数条。体长可达20厘米左右,喜栖息于有泥底、多水草的溪流或沟渠里;白天隐居,夜间活动;主要摄食小鱼虾、昆虫等,大头鱼适应性很强、离开水很久还能存活。
记得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,家乡的河沟、稻田里生长着很多大头鱼 。我家下面有一条不大的水沟叫打豹子箐,传说因过去人们在这里打死过一只豹子而得名。那时候我在生产队的民办学校上小学,放学后总要去割猪草、割绿肥等,我们很喜欢到箐边去割猪草或绿肥,因箐沟里有很多大头鱼,偷偷去捉一会鱼,再干农活,对大人可以交差。
箐沟为常流水,有很多水塘,我们常澈干水塘后用竹篮去捞鱼,徒手抓大头鱼很滑,一般都会有不错的收获。特别在稻谷快成熟时都要澈田,大人们把田里的水放干,在低洼积水的地方拔起稻谷根,形成一条排水沟,随着水的减少,用竹篮、撮箕等接在水口上,守株待兔的也会捞到几条。拿到的鱼较少时,取出鱼的内脏,摸上一些食盐,放在火碳上烧熟吃;数量稍多些时用铁锅烧锅水,放点油盐,水开后放入料理好的大头鱼,再放一把酸菜,一锅酸菜鱼就是全家人的晚餐美食。
记得在1979年雨季,家乡下了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,大河、箐沟都引起山洪,冲毁很多稻田,河床里的大水潭,箐沟的小水塘全被冲平,之后家乡的鱼类就很少了,再后来种田都用上了农药化肥,箐沟也成了季节性的干沟,大头鱼在家乡也随之灭绝了,下河沟捉鱼的趣事也就没有了。
每天去观看大头鱼后总怀念曾经的往事和味道,特地去餐厅点一盆酸菜大头鱼,但觉得没有儿时的味道好。
包忠华 文